火烧桥官网股票配资
四川天府新区正兴街道云龙社区,有一座古桥叫火烧桥。2023年此桥被列入成都市第二十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。
为何得名“火烧桥”?此桥又是何人所建?
PART-01
因火得名,因火而生
火烧桥建于清代,为红砂石砌筑的单孔石拱桥,长12米,宽3.5米。民国《华阳县志》记载:“火烧桥,治南四十五临江寺侧近,太湖堰东沟。石材,拱式。清嘉庆八年,邑人于某创建,光绪十二年又补修”。
展开剩余85%▲民国《华阳县志》记载火烧桥 图片来源:作者刘祯贵提供
据民国《华阳县志》,因河道阻隔导致通往苏码头的交通不便,故而修建此桥。
其名“火烧”源于建桥时固定基脚的木料与石体嵌合过紧无法拆除,最终以焚木方式完成竣工,遂得此称。火烧桥可谓是因火得名,因火而生。
▲天府新区正兴街道火烧桥图片来源: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
随着现代道路建设,该桥曾长期荒置,直至2014年规划锦江生态带及绿野路五段时被重新发现,后被列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。
PART-02
修路还要专门绕过它
现存火烧桥为单跨单孔实腹式石拱桥结构,为南北走向,长12米、宽3.5米,采用红砂岩条石垒砌。
桥台和桥面被沙土掩埋,石栏杆缺失,仅遗存栏杆石地袱;桥台挡墙表面及碹脸雕刻花纹表面受侵蚀风化、破损,且被藤蔓覆盖;“龙心石”兽头雕饰风化、缺损严重;砌体灰浆缝缺损;桥台侧墙存在局部裂缝,但因桥基现处于稳定状况,裂缝未继续发展。
▲天府新区正兴街道火烧桥图片来源: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
为保护这座古桥,2014年进行锦江生态带景观改造时, 专门将道路东侧车道特作弧形绕行,形成半月形围合场地,将道路绕开,确保古桥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。
2023年7月,桥体经全面修缮,恢复桥面、石栏及堤坝,修补拱券与挡墙。
火烧桥通体由红砂岩砌筑而成,因其跨径较小,设计为单孔实腹式石拱桥。该桥型具备维修成本低、承载力强、施工便捷及耐损性高等优势。
拱券呈圆弧造型,桥面中部略隆起,形成微弧,两端桥头顺势下斜,既起到一定的空间提示作用,也保障了桥与道路的平顺衔接。
▲天府新区正兴街道火烧桥图片来源: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提供
作为历史见证,火烧桥与所在区域之前形成的苏码头有着密切关系。清初“湖广填四川”后,有苏姓人家于原秦皇寺附近的府河西岸采石,将石料堆积于东岸,日久形成渡口,遂得名“苏码头”。
其后该地划分为二:上苏码头隶华阳县,下苏码头属仁寿县,集市则由两县共管。嗣后陈、林、江、周等大户陆续迁入,建宅开铺,渐成商旅辐辏、舟楫往来繁盛之镇。苏码头商贸与水运之兴,实为后来兴建火烧桥奠定重要基础。火烧桥建成后,也成为连通该码头的重要陆路节点。
PART-03
成都还有火烧桥?
火烧桥之名,内涵丰富。查询中国·国家地名信息库,以“火烧桥”命名的桥梁,全国多达上百座,四川有20余座,成都有5座,分别位于大邑县、双流区、郫都区、简阳市。
事实上,还有一些以“火烧桥”命名的桥梁未能纳入中国·国家地名信息库、历史建筑保护名录。在龙泉驿区洪安镇黄文路附近也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火烧桥,至今保存完好。
▲龙泉驿区洪安镇火烧桥 图片来源:作者刘祯贵提供
此桥在龙泉驿区洪安镇文安社区刘氏宗元祠族谱档案中也有记载:刘世芳“生于丁已年九月十六日日寅时(清咸丰七年,1857年)在简州火烧桥老屋生长”。
▲龙泉驿区洪安镇文安社区刘氏宗元祠族谱档案 图片来源:刘氏宗元祠后裔刘德忠提供
至20世纪70年代,在始建于清代的火烧桥下游1公里、当时的文安乡与黄土乡交汇处,又新建了一座石拱桥,也叫火烧桥,1公里距离就有两座叫火烧桥的桥梁。
▲龙泉驿区洪安镇火烧桥 图片来源:作者刘祯贵提供
如今,始建于清代的火烧桥保存完好,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火烧桥仍在发挥交通功能,都符合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条件。
桥,连通古今,通融地域,是历史的记录册也,是文化的写真集,使人们在时间以及空间上产生紧密的联结。历经沧桑的火烧桥,见证了所在土地的千番模样与历史沿革。
来源丨成都方志官网股票配资
发布于:北京市鑫耀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