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4 年 2 月 25 日凌晨,黄海北部海域狂风呼啸,巨浪如墙。一艘通体银灰的巡洋舰在波峰浪谷间剧烈颠簸,舰体左舷突然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,随后整艘舰如同被巨手撕扯般剧烈震动 —— 这是清末海军主力舰 “海天” 号防护巡洋舰,正以 16 节航速冲向山东半岛成山角附近的礁石群。3 小时后,这艘曾被誉为 “亚洲第一巡洋舰” 的钢铁巨舰,在冰冷的黄海海水中缓缓倾覆股票行情今天配资,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史上又一段难以磨灭的悲壮记忆。
图片
“海天”号触礁
一、“海天” 号:清末海军的 “明星舰”
“海天” 号的诞生,承载着晚清政府重建海军的迫切期望。1895 年甲午海战惨败后,北洋水师全军覆没,清政府痛定思痛,决定向国外订购先进舰艇,试图重振海防。1896 年,总理衙门与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签订合同,订购两艘 “狄安娜” 级改进型防护巡洋舰,首舰命名为 “海天” 号(Hai Tien),次舰为 “海圻” 号(Hai Chi)。依据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1897年交付档案(现存于英国纽卡斯尔海事博物馆,单舰造价 32 万英镑(按 1896 年中英汇率 1 英镑≈6.2 两白银计算,折合白银 198.4 万两),在财政困窘的清末,这无疑是一笔 “天价投入”
图片
“海天”号线图
作为当时世界领先的防护巡洋舰,“海天” 号舰长 132.3 米,宽 14.3 米,标准排水量 4300 吨,主炮为 2 门阿姆斯特朗 1894 年式 203 毫米 L/40 单管炮(舰艏艉各 1 门),副炮为10 门阿姆斯特朗 1892 年式 120 毫米 L/40 速射炮(舰体两侧各 5 门),另有小口径速射炮共24门(12 门哈乞开斯 47 毫米速射炮 + 12 门哈乞开斯 37 毫米速射炮),分布于甲板与舰桥两侧。鱼雷武器方面,设有 7 座 457 毫米鱼雷发射管(6 具为舰体两侧水下布置,各 3 具;1 具为甲板备用发射架)。
同时,“海天” 号拥有 24 节的最高航速 —— 这一速度在 19 世纪末的巡洋舰中堪称顶尖,远超甲午战争时期日军的 “吉野” 号(22.5 节)。更关键的是,其舰体中部设有 89 毫米厚的装甲防护带,能有效抵御中小口径炮弹的攻击,这种 “重点防护” 设计,代表了当时巡洋舰建造的先进理念。
图片
“海天”号与同时期列强巡洋舰对比
1899 年,“海天” 号与 “海圻” 号一同抵达天津大沽口,编入重建后的北洋水师。时任北洋水师统领萨镇冰对其赞不绝口:“此舰火力之强、航速之快,远超昔日'定远’'镇远’,实乃我海军复兴之基石。” 此后数年,“海天” 号频繁执行远洋任务:1900 年护送清廷官员出访东南亚,1902 年参与黄海海域的巡航警戒,成为清末海军对外展示实力的 “明星舰”。谁也未曾想到,这艘承载着海防希望的战舰,最终会以意外触礁的方式落幕。
二、紧急任务:风暴中的致命航程
1904 年 2 月,日俄战争爆发,战火迅速蔓延至中国东北及黄海海域。当时清廷虽宣布 “中立”,但为防止日军趁机侵占山东半岛,北洋水师奉命加强渤海湾至黄海北部的巡逻,并向烟台、威海等地运送军火物资。2 月 24 日,“海天” 号接到紧急命令:立即从上海吴淞口出发,运载 400 名士兵及一批军火,赶赴烟台增援。
时任 “海天” 号管带(舰长)的刘冠雄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,于 1886 年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,系统学习海军战术与舰艇指挥,回国后历任 “靖远” 舰帮带、“飞鹰” 舰管带。接到命令时,上海吴淞口已出现明显的风暴预警 —— 据《中国近代气象史料汇编》记载,当时上海观象台(清末主要气象观测机构)发布报告,黄海北部将出现8级以上大风,海浪高度可达 5 米。舰上大副郑祖彝(福建船政学堂毕业,曾参与甲午海战)敏锐察觉风险,建议:“风暴将至,成山角一带暗礁密布,航路危险,可暂缓出发,待天气好转后再行启航。”
但刘冠雄受限于当时的军令体系 —— 清廷对 “日俄战事旁落” 的担忧已传导至海军基层,要求 “星夜驰援烟台”。同时,“海天” 号此前多次在 6-7 级风浪中安全航行,让刘冠雄对舰艇性能产生了过度自信。最终,刘冠雄下令:“即刻装货启航,沿山东半岛南岸航行,避开风暴中心。” 这一决策虽有军令压力因素,却也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伏笔。
图片
“海天”号巡洋舰
2 月 24 日下午 3 时,“海天” 号满载士兵与军火,缓缓驶离吴淞口。起初,海面虽有风浪,但尚在可控范围内。入夜后,风暴强度远超观象台预测,风速骤升至 9 级(约 24.5-28.4 米 / 秒),巨浪不断拍打舰体,“海天” 号的横摇角度一度达到 30 度,甲板上的 120 毫米副炮被海水反复淹没,舰体甲板与船舱连接处出现渗水。刘冠雄亲自坐镇舰桥,指挥舵手调整航向,试图绕开成山角附近的危险海域 —— 这里因地处黄海与渤海交汇处,水流湍急且暗礁密布(据《山东海疆史料》记载,成山角附近有大小暗礁 20 余处,最浅处水深仅 3 米),历来是黄海航运的 “险地”,当地渔民称之为 “鬼门关”。
然而,风暴的破坏力远超预期。2 月 25 日凌晨 2 时,“海天” 号的磁罗经(当时主流导航设备)因舰体剧烈震动出现偏差,指针摇摆幅度达 15 度,无法准确指示方向;同时,舰体中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(清末从英国引进的马可尼式无线电报机)天线被巨浪折断,无法与岸上取得联系。刘冠雄只能依靠海图与目视观察判断方位,但此时海面上漆黑一片,仅能偶尔看到远处成山角灯塔的微弱灯光(该灯塔为 1821 年建成的手动煤油灯塔,射程不足 8 公里,且无雾号等辅助预警设备)。凌晨 3 时 15 分,舵手突然发现前方海面出现白色浪花(暗礁受海浪冲击的典型特征),立即下令 “左满舵”,但舰艇因惯性与风浪影响,转向响应延迟 ——“海天” 号的舰艏左侧狠狠撞上了一处名为 “大珠礁” 的水下暗礁(事后调查确认,该暗礁水深仅 4.5 米,而 “海天” 号吃水深度为 6.4 米),舰体瞬间传来刺耳的金属撕裂声。
三、沉没时刻:船员的坚守与悲壮抉择
触礁瞬间,“海天” 号的舰体左舷水下部分被撕开一道长达 10 米的裂口,海水以每分钟约 50 立方米的速度涌入船舱。刘冠雄第一时间下令:“关闭水密门,启动抽水机,全体船员进入战斗岗位!” 船员们迅速行动:轮机舱船员冒着被淹没的危险,全力维持蒸汽轮机运转(试图倒车脱离暗礁);甲板船员则用帆布与木板封堵裂口;负责运送的士兵也加入抢险,帮助搬运抽水设备。
但暗礁不仅撕裂了舰体,还撞坏了 “海天” 号的水下推进系统 —— 螺旋桨叶片被撞断 2 片,传动轴严重变形,舰艇彻底失去动力,只能在海浪中随波漂流。更致命的是,裂口位于舰体水线以下 3 米处,抽水机的排水能力(约每分钟 30 立方米)远不及进水速度。凌晨 4 时,舰体左舷已倾斜 15 度,前部弹药舱(存放 120 毫米副炮炮弹)开始进水,刘冠雄通过观察舰体倾斜角度与进水速度,意识到舰艇已无法挽救,当务之急是组织人员撤离。
图片
搁浅后的“海天”号
此时的 “海天” 号上,有 400 名陆军士兵(隶属山东巡防营)与 203 名船员,共计 603 人,而舰上仅配备 12 艘救生艇(每艘额定载员 25 人,总计可载 300 人),无法一次性容纳所有人。刘冠雄下达命令:“优先安排士兵与伤员撤离,船员最后撤离!” 这一决定得到全体船员响应:大副郑祖彝带领 10 名船员将救生艇逐一放下,有序组织士兵登艇;枪炮官黄鸣球(福州船政学堂炮术专业毕业)则留在主炮炮塔,直到海水漫过炮管,才最后一个离开岗位;轮机长陈兆锵(后来的民国海军造船专家)带领轮机舱船员坚守至海水淹没膝盖,确认无法修复动力后才撤离。
关于刘冠雄的撤离过程,据《清末海军史料》中幸存船员的回忆记载:“管带(刘冠雄)指挥完最后一艘救生艇离开后,本欲留在舰桥,但被船员强行拉上备用救生筏。” 并非此前流传的 “与舰同沉”—— 这一修正基于清廷事后《海天舰沉没调查报告》(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),报告明确记载 “刘冠雄于凌晨 5 时 10 分乘救生筏撤离,后被渔民救起”。
凌晨 6 时,“海天” 号的舰体倾斜角度达到 45 度,甲板上的火炮、锚链等重物纷纷滑入海中,舰艏开始快速下沉。随着一声巨响,舰体中部的弹药舱因海水浸泡引发爆炸(主要为 120 毫米副炮发射药),火焰与浓烟直冲云霄。最终,这艘服役仅 5 年的巡洋舰,在黄海的晨曦中彻底沉没,沉没位置为北纬 37°24′,东经 122°42′(据现代海洋勘探确认)。事后统计,仅有 307 人被后续赶来的渔船与清军舰艇(“海圻” 号、“海容” 号)救起,296 名船员与士兵葬身海底,其中包括大副郑祖彝、枪炮官黄鸣球等核心军官,伤亡率近 50%。
“海天” 号的沉没,给清末海军带来沉重打击。此后,清廷虽继续订购 “肇和”“应瑞” 等巡洋舰,但海军复兴的希望愈发渺茫。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,清末海军舰艇纷纷易帜,加入民国海军,而 “海天” 号的悲剧,也成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中一段深刻的警示 —— 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、完善的技术体系与先进的管理理念,即便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,也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。
如今,成山角附近的黄海海域股票行情今天配资,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2014 年,中国海洋考古队在成山角附近海域发现了 “海天” 号的残骸,打捞出水的 203 毫米主炮炮管、磁罗经等文物,现收藏于中国海军博物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鑫耀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